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联系我们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19年 25卷 2期
刊出日期:2019-04-26

论文
 
       论文
99 教练心理学理论发展与研究现状
王青,王瑞敏,何煜倩,乔铭,王昕怡,庞维国
导读: 1. 教练心理学是发掘个体潜力、促进个人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的新兴的心理科学分支学科,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和心理科学理论基础。
2. 教练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与治疗、运动心理学、启导和学习支架之间具有诸多相似与差异之处。
3. 教练心理学在管理、教育、运动和个人发展等领域涌现大量实证研究,具有广阔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发展空间。
教练心理学是一门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个人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的心理科学。作为心理学领域一个新兴的分支学科,教练心理学已受到越来越多国际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本文旨在系统地介绍教练心理学的理论发展与研究现状,包括其概念与起源、哲学基础与原理、主要流派,以及教练心理学在管理、教育、个人发展、竞技运动等领域的实证研究和应用,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为教练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2019 Vol. 25 (2): 99-108 [摘要] ( 432 ) PDF (813 KB)  ( 1192 )
109 健全人对肢体残疾人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及其可塑性
周艳艳,马 婷,张 锋
导读: 1. 人们对残疾人具有自动回避倾向,但阅读残疾人正性行为材料可促进其趋近反应,而减弱回避反应。
2. 广泛而持久地传播残疾人自强自立的信息有助于改善人们对残疾人的回避倾向,促进群际融合。
以残疾人图片和镶嵌残疾人图片的正性行为描述性信息为刺激材料,采用PPT任务和概念启动范式,通过两项实验探讨了健全人对肢体残疾人的自动化趋近/回避行为倾向及其可塑性。结果发现:(1)被试对残疾人表现出显著的自动化回避倾向(实验1);(2)阅读残疾人正性行为描述性材料可促进被试对残疾人的自动化趋近反应,而降低其对该类人群的自动化回避反应(实验2)。因此,广泛而持久地传播现实社会中那些身残志不残的残疾人的正性信息,有助于改善健全人对该类人群的自动化回避倾向。
2019 Vol. 25 (2): 109-121 [摘要] ( 138 ) PDF (2560 KB)  ( 559 )
122 竞争情境下的冒险行为
刘振亮,李志杰,李岩松
导读: 1. 综述了竞争情境对人们冒险行为的促进作用。
2. 介绍了竞争情境对人们冒险行为影响的心理机制和神经机制。
3. 概述了在研究竞争情境下人们冒险行为时需考虑的若干问题。
近年来,竞争情境下的冒险行为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普遍研究表明,竞争能够促进冒险行为。基于此,文章首先对竞争与冒险行为的概念和测量方式进行介绍,并概述竞争与冒险行为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随后,使用社会比较理论与风险敏感理论解释了竞争对冒险行为影响的心理机制。同时,文章也进一步探讨了其神经生理机制。最后,文章总结并拓展了现有研究框架,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思考与展望。
2019 Vol. 25 (2): 122-130 [摘要] ( 348 ) PDF (731 KB)  ( 1039 )
131 社交机器人对ASD儿童社会互动行为的诱导效应
王永固, 余成, 黄碧玉, 姚雨佳
导读: 1. 社交机器人能够增强ASD儿童社交兴趣和情绪唤醒,并缓解其社交回避。
2. 社交机器人能够有效诱导ASD儿童社会互动行为主动发生。
3. 借助生理、行为数据探究社交机器人对ASD儿童社会互动行为的诱导效应,指导ASD康复实践。
为探究社交机器人对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儿童社会互动行为的诱导效应,以24名ASD儿童为被试,比较NAO机器人和人诱导被试靠近、接触、模仿、眼神注视及皮电变化差异。发现:⑴NAO机器人诱导被试靠近、接触和眼神注视发生次数更多,眼神注视时间占比更高;⑵两者诱导被试模仿无显著差异;⑶打招呼时,NAO机器人引起被试皮电变化率更高。总之,社交机器人能增强ASD儿童社交兴趣和情绪唤醒,缓解社交回避,诱导社会互动行为主动发生。
2019 Vol. 25 (2): 131-139 [摘要] ( 175 ) PDF (726 KB)  ( 643 )
140 目标推理的加工方式及其神经基础
李青青,李婉悦,韩尚峰,张林,杨亚平
导读: 1. 目标推理是具有无意图性和无意识性的自动化加工特点的加工过程。
2. 目标推理发生在信息编码过程中, 并且该过程可以通过贝叶斯逆向规划模型来表征。
3. 参与目标推理加工过程的神经基础有镜像神经系统和心理理论系统。
目标推理是知觉者根据个体的行为推理其目标的过程, 是理解人们行为的一种重要方式。现有的研究证明目标推理发生在信息编码阶段, 且具有无意识性和无意图性, 其加工过程可以通过贝叶斯逆向规划模型来表征。与目标推理有关的脑区有镜像神经系统和心理理论系统。未来的研究需要考察目标推理的高效性和不可控性, 探讨不同目标推理的加工阶段, 改进贝叶斯逆向规划模型, 进一步考察影响目标推理的因素。
2019 Vol. 25 (2): 140-151 [摘要] ( 121 ) PDF (747 KB)  ( 514 )
152 聋生读者的阅读知觉广度与词汇加工特点:眼动证据
付福音, 陈朝阳, 刘志方
导读: 1. 聋生读者的阅读知觉广度在范围大小和对称性上与健听读者之间的差异。
2. 聋生读者对阅读知觉广度内词汇的加工过程与健听读者之间的差异。
研究采用移动窗口范式,以双字词为掩蔽单元,探究了聋生中文阅读知觉广度与词汇加工特点。结果发现:(1)聋生阅读知觉广度的左侧范围在1个双字词之外,右侧范围为1个双字词,健听读者阅读知觉广度为注视点左侧1个双字词至右侧1个双字词的范围,可见聋生的阅读知觉广度在范围大小和对称性上不同于健听读者;(2)提示注视点右侧词汇边界的移动窗口在平均注视时间、向右眼跳幅度上以相同趋势影响两组读者,但对两组读者注视次数、回视次数的影响模式不同。由此可见,聋生读者阅读知觉广度及词汇加工有其独特性特点。
2019 Vol. 25 (2): 152-160 [摘要] ( 191 ) PDF (1279 KB)  ( 579 )
161 大五人格与大学生社交媒体自我控制失败:错失恐惧的作用
陈必忠,郑雪
导读: 1. 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和情绪稳定性对大学生错失恐惧有正向影响;
2. 错失恐惧遮掩了部分人格特质对社交媒体自我控制失败的负向预测作用;
3. 社交媒体自我控制失败可能与非适应性网络行为存在不同的心理机制。
为了探讨大学生大五人格、错失恐惧和社交媒体自我控制失败的关系,采用中国版10项目大五人格量表、移动社交媒体错失恐惧量表和社交媒体自我控制失败量表对396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显示:(1)大学生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和情绪稳定性能正向预测错失恐惧;(2)错失恐惧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社交媒体自我控制失败;(3)错失恐惧在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和情绪稳定性与社交媒体自控失败间起遮掩效应。
2019 Vol. 25 (2): 161-168 [摘要] ( 811 ) PDF (714 KB)  ( 3495 )
169 焦虑、风险决策及其关系的神经机制
田彦英, Ding Cody, 胡延坤, 刁留亭, 杨东
导读: 1. 焦虑与风险决策的神经网络间存在着高度重叠的脑机制:杏仁核、前额叶、脑岛、前脑岛、纹状体、眶额叶与扣带回等。
2. 焦虑影响风险决策的神经网络由杏仁核、前额叶、腹内侧前额叶、脑岛、前脑岛、纹状体、腹侧纹状体与前扣带回等构成。
焦虑与风险决策的脑机制之间存在着高度重叠的部分(如:前额叶、杏仁核、前扣带回、纹状体、脑岛等),而且重叠的这部分脑机制也被卷入到了焦虑影响风险决策的过程中。本文通过综述这些脑区在二者关系间的功能及其对应的网络结构,试图探索了焦虑影响风险决策的神经机制,并借用风险敏感理论与认知资源理论,从情绪与认知双加工角度对此进行了阐述。未来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可考虑从遗传基因、神经递质以及发展性等角度进行探索。
2019 Vol. 25 (2): 169-178 [摘要] ( 239 ) PDF (1543 KB)  ( 779 )
179 重复决策中的概率匹配行为及其认知机制
李剑楠,邹枝玲,何清华
导读: 1. 论文探讨了概率匹配行为中的几种策略,并分析了每种策略的适用情境。
2. 论文介绍了行为决策领域和行为生态学领域的大量证据。
3. 论文讨论了概率匹配行为原理在法律、金融等领域的应用。
概率匹配是行为决策领域的一类经典的反常行为,被大量研究证实。传统的启发式和偏差研究取向以概率和逻辑法则作为衡量理性行为的金标准,却忽略了个体差异及环境变量对行为的影响。本文从认知过程和决策环境两个维度系统地探讨了可能导致概率匹配行为的策略,分析了每种策略在每种环境下的有效性。文章梳理了行为决策领域和行为生态学领域的大量经验证据,讨论了匹配概率行为原理在法律、金融等实际领域的应用。
2019 Vol. 25 (2): 179-188 [摘要] ( 219 ) PDF (737 KB)  ( 702 )
189 弗洛伊德主义与当代文化史书写
蒋柯,蒋子修
车文博和郭本禹任总主编的《弗洛伊德主义新论》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2018年7月出版。全书共三卷,第一卷由常若松主编,包括对弗洛伊德本人学说的阐述;第二卷由郭本禹主编,主要介绍了精神分析理论在后弗洛伊德时代的延续;第三卷由郭永玉主编,梳理了新弗洛伊德主义的嬗变和延展。因为冲突和焦虑,对意义的追求成为了人类文化的恒久主题。在今天,这种需求比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更加强烈,这就是我们需要作为“类心理学”的弗洛伊德主义的理由。
2019 Vol. 25 (2): 189-192 [摘要] ( 184 ) PDF (665 KB)  ( 782 )
  官方二维码
欢迎关注
《应用心理学杂志社》
公众号
  编辑部公告
22 注意假冒网站!
22 《应用心理学》评选2022年度高影响力论文
22 2023年度《应用心理学》审稿人致谢名单
22 2023年度 《应用心理学》编辑部致谢暨2023年度投稿统计
22 《应用心理学》2024年新举措
22 2023《应用心理学》拥抱新变化:doi号+知网首发+首发即付费+排版优化
22 《应用心理学》编辑部致谢暨2022年度投稿统计
22 2021年度《应用心理学》审稿人致谢名单
  下载中心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
22 心理学报
22 心理科学进展
22 心理科学
22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2 心理发展与教育
版权所有 © 应用心理学杂志社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302号    备案号:浙ICP备16001248号-1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