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联系我们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25年 31卷 4期
刊出日期:2025-08-31

论文
 
       论文
291 防御性决策:与委托方效用最大化原则背离
张淳,娜仁满都拉,季美华,耿晓伟,何贵兵,李 纾
导读: 1. 综述了防御性决策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2. 分析了防御性决策出现的可能原因。
3. 提出了未来进一步干预防御性决策倾向的助推手段。
本文讨论了一种鲜少被提及但在现实中普遍存在的决策类型,即防御性决策。防御性决策是一种以自我免责为主要动机、但无视委托方利益的决策。这种决策在医疗、工程、金融、管理等领域常见,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和资源浪费。本文在综述防御性决策的表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在各行业具有普适性的助推方法,如视角转换、决策模式变化等,力将“防御性决策”造成的伤害降至最小。提出了将此类决策视为“跨期决策”的一类、并囊括各行业的更广的视角,在更大的架构中研究防御性决策的研究展望。
2025 Vol. 31 (4): 291-303 [摘要] ( 182 ) PDF (678 KB)  ( 162 )
304 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行为影响工作感受和工作行为的元分析研究
赵越,王艳平,王琛,李行翔,陈雨欣
导读: 1. 通过三水平元分析证实了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行为的“双刃剑”作用。
2. 对比了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行为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强弱程度。
3. 探究了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行为影响工作感受和行为的调节变量。
为厘清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行为对工作感受和工作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基于压力认知评价理论对87篇文献的177个效应值进行了三水平元分析。结果表明: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行为具有“双刃剑”作用,既能使员工产生积极工作感受/行为,也能产生消极工作感受/行为;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行为的积极影响强于消极影响;文化差异的调节效应检验结果与假设一致,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性别的调节效应不显著。本研究对实践和未来研究提供了建议。
2025 Vol. 31 (4): 304-316 [摘要] ( 204 ) PDF (1203 KB)  ( 130 )
317 人工智能服务失败的后果与应对:归因理论视角
彭蕾,陈晓曦
导读: 1. 明确应对AI服务失败的首要任务是预测和理解不同的用户反应。
2. 基于归因理论构建了AI服务失败后果与应对的系统框架。
3. 展望了明确用户反应指向对象、AI图式等未来研究方向。
人工智能服务失败会破坏用户的服务体验、损害企业声誉,如何理解人工智能服务失败的后果与应对策略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文章从归因理论视角梳理了人工智能服务失败后用户的归因判断、消极情绪、服务期望和行为倾向,提出企业可以通过前置设计和后置补救以缓冲和补救负面后果。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究人工智能实用型补救、人工智能图式、用户反应具体指向和用户共创补救的前因变量等,以期促进人工智能设计与服务管理的优化。
2025 Vol. 31 (4): 317-329 [摘要] ( 357 ) PDF (1397 KB)  ( 106 )
330 感知社会支持与网络欺负的关系:一项元分析
唐涵羽,张阔, 李霞
导读: 1. 运用元分析方法厘清了感知社会支持与网络欺负的关系。
2. 分析了感知社会支持的三种亚类型与网络欺负之间关系的差异。
3. 发现了文化背景在二者间的调节作用以及道德推脱的部分中介作用。
为厘清感知社会支持与网络欺负的关系,本研究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对纳入的31项研究进行元分析。结果表明:感知社会支持及其亚类型与网络欺负均呈显著负相关;在感知社会支持亚类型中,感知家庭支持与网络欺负的相关性最强;文化背景调节了感知社会支持与网络欺负的关系,个人主义倾向越低,感知社会支持与网络欺负的关系越强;道德推脱部分中介了感知社会支持与网络欺负的关系。本研究为基于社会支持的网络欺负干预策略提供了依据。
2025 Vol. 31 (4): 330-341 [摘要] ( 189 ) PDF (897 KB)  ( 194 )
342 死亡凸显增强赡养意愿
赖玮麒,欧阳嘉颖,蔡頠
导读: 1. 探讨死亡凸显和死亡反思两种死亡意识研究范式对赡养意愿的影响。
2. 首次发现死亡凸显可提升我国青年的赡养父母意愿。
3. 死亡反思无法显著影响我国青年的赡养父母意愿。
采用死亡凸显和死亡反思实验范式探讨死亡意识对子女赡养父母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提倡子女赡养父母的互依赡养条件下,只有死亡凸显操作增强了个体的赡养意愿,在不提倡子女赡养父母的独立自给条件下,死亡凸显和死亡反思操作对赡养态度的作用均不显著。研究结果拓展了死亡意识研究领域,区分了两种研究范式对赡养意愿的不同作用,为提高年轻一代赡养父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
2025 Vol. 31 (4): 342-348 [摘要] ( 180 ) PDF (698 KB)  ( 208 )
349 食物性别刻板印象的表征结构:基于鼠标追踪范式的探究
张熙堃,周吉帆,谢元浩,张萌,沈模卫
导读: 1.首次使用鼠标追踪范式对食物性别刻板印象的结构进行探究。
2.填补了刻板印象领域中关于表征结构研究的空白。
食物性别刻板印象是一种广受关注的社会心理学现象,本研究以联结主义为理论基础,使用鼠标追踪(mouse tracking)范式对其表征结构进行考察。实验1检验了食物类别对性别群体判断的启动效应,实验2通过三个子实验分别检验了不同性别概念启动强度对食物类别判断的启动效应。结果表明,食物类别对性别群体的判断存在启动效应,但性别群体概念无法启动对食物类别的判断,因此,食物性别刻板印象很可能是一种单向表征的结构。
2025 Vol. 31 (4): 349-357 [摘要] ( 196 ) PDF (1149 KB)  ( 138 )
358 基于动作形式的群体行为一致性预期:来自行为和事件相关电位的证据
周文莹,戴雨涵,徐梓恺,赵婷,尹军,段继鹏
导读: 1.采用行为和LPP指标验证了基于动作形式的群体行为一致性预期。
2.当行为不合理时,预期阶段诱发的LPP波幅更高。
3.当行为不合理时,人们预期群体成员在动作形式层面保持一致。
人们可基于行动目标建立群体行为一致性预期,但能否基于行为另一维度——动作形式建立此预期尚不明确。本研究发现,当群体成员以不合理行为(无障碍跳跃)趋近外部目标时,被试对同群体新成员相同动作形式的辨别速度更快(易化效应),且在预期阶段诱发的LPP波幅更高;当行为合理(有障碍时跳跃趋近目标)时,易化效应消失,LPP幅值显著降低;LPP波幅可预测易化效应量。故当动作形式与行动目标不符合合理性原则时,人们可基于动作形式建立群体行为的一致性预期。
2025 Vol. 31 (4): 358-369 [摘要] ( 159 ) PDF (1430 KB)  ( 86 )
370 归一化模型在人类认知活动中的应用
孙阳阳,罗鑫宇,周柳芳,李海燕,孙彦良
导读: 1.首次系统梳理了归一化在感知觉、注意、记忆及决策中的研究进展及其意义。
2.展示了归一化模型建模Python示例代码。
3.提出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考察高级认知功能是否符合归一化模型。
神经计算模型是深入解析神经元信息编码过程的重要方法。近年来,归一化模型(normalization model)作为一种新兴神经计算方法,在人类认知活动中广泛应用。此模型基于当前反应神经元的活动与神经元池活动总和的比率,来揭示神经元的实际响应。最初用于解析初级视觉皮层中的神经元活动,随后在感知觉和注意机制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和应用,但在高级认知活动研究中的应用仍显不足。展望未来,归一化模型在高级认知活动研究中的应用值得进一步拓展。
2025 Vol. 31 (4): 370-384 [摘要] ( 168 ) PDF (1440 KB)  ( 136 )
  官方二维码
欢迎关注
《应用心理学杂志社》
公众号
  编辑部公告
22 假的!编辑部从未发送《应用心理学》论文复核告知函
22 《应用心理学》第一届青年编委入选名单公示
22 《应用心理学》评选2023年度高影响力论文
22 2024年度《应用心理学》编辑部致谢暨2024年度投稿统计
22 2024年度《应用心理学》审稿人致谢名单
22 《应用心理学》第一届青年编委招募启事
22 注意:本刊将于2025年起将[研究要点]栏目修改为[研究启示]
22 《应用心理学》评选2022年度高影响力论文
  下载中心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
22 心理学报
22 心理科学进展
22 心理科学
22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2 心理发展与教育
版权所有 © 应用心理学杂志社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302号    备案号:浙ICP备16001248号-1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